增稠剂是什么
增稠剂,大家对字面的理解应该是让什么变得稠密。前段时间微信**传说是早餐店和快餐店的粥都很粘稠就是用了增稠剂,顿时众多网友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那增稠剂到底是什么呢?增稠剂有什么危害呢?
增稠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尽管目前有关增稠剂的相关技术大多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但全世界较早的增稠剂产生在中国,中国人很早以前,便开始在烹调菜肴时用淀粉来勾芡,使得菜肴的汤汁更浓厚、黏稠,这其实就是较早的“增稠剂”。现在,仍然有些国家,把淀粉划归为食品添加剂中的增稠剂。
增稠剂主要用于改善和增加食品的粘稠度,保持流态食品、胶冻食品的色、香、味和稳定性,改善食品物理性状,并能使食品有润滑适口的感觉。增稠剂可提高食品的粘稠度或形成凝胶,从而改变食品的物理性状,赋予食品黏润、适宜的口感,并兼有乳化、稳定或使呈悬浮状态的作用。
中国目前批准使用的增稠剂品种有39种。增稠剂都是亲水性高分子化合物,也称水溶胶。按其来源可分为**和化学合成(包括半合成)两大类。大都由含有多糖类粘质物的植物和藻类制取,如淀粉、果胶、琼脂和海藻酸等,也有从蛋白质的动物原料制取,如明胶和酪蛋白等。少数是人工合成的,如聚丙烯酸钠。
常用的增稠剂有淀粉、琼脂、明胶、藻蛋白酸钠、果胶、藻蛋白酸丙二酯、羧甲基纤维素及其盐类的各种变性淀粉。植物胶类有阿拉伯树胶、瓜尔豆胶和黄原胶等。近年来,增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相对应产品,如:果冻、悬浮饮料、果汁、发酵乳、液态奶、软糖、冰淇淋、肉制品、米面制品、仿生食品等等。
增稠剂有什么危害?
增稠剂可以用在一定的食品里。不过,牛奶中禁用,2009年国家卫生部曾下文严禁非法添加的行为。*说,果胶、明胶都是常用的增稠剂,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对其添加量也没有具体的数值限制。除了起到增稠的作用外,果胶和明胶还有利于改善口感。除非是不正规厂家、不正规渠道销售的增稠剂,或是过期的增稠剂,才有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而牛奶中禁用,则是因为这样使用掩盖了牛奶的品质,不利于消费者食用。
*认为,虽然目前还没有临床实验数据能证明包括增稠剂在内的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有直接危害,但还是要尽量少摄入。主要看制作商家加的量,从营养上面来讲,如果说控量,对人体应该是没有害的。中国吃网提醒,外面粥店的粥还是要少吃点好。
加入淀粉、食用碱后,熬制的小米粥更黏稠吗?
影响增稠剂作用效果的六大因素
增稠剂在加工中重要作用之一即为利用其黏度保持制品的稳定均一性,因此,增稠剂的黏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结构及相对分子质量对黏度的影响
一般增稠剂是在溶液中容易形成网状结构或具有较多亲水基团的物质,具有较高的黏度。随着相对分子质量增加,形成网状结构的几率也增加,因此,增稠剂的分子质量越大,黏度也越大。
浓度对黏度的影响
增稠剂浓度增高,相互作用几率增加;附着的水分子增多,黏度增大。
pH值对黏度的影响
介质的pH值与增稠剂的黏度及其稳定性的关系较为密切。在酸度较高的汽水、酸奶等中,宜选用侧链较大或较多,而位阻较大,又不易发生水解的藻酸丙二醇酯和黄原胶等;而海藻酸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等则宜在豆奶等接近中性的食品中使用。
温度对黏度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一般溶液的黏度降低;少量氯化钠存在时,黄原胶的黏度在-4℃—93℃范围内变化很小。这也是增稠剂中的特例。
切变力对增稠剂溶液黏度的影响切变力的作用是降低分散相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这种作用力大,结构黏度降低。增稠剂的协同效应
与增稠剂有较好增效作用的匹配是:羧甲基纤维素钠与明胶,卡拉胶、瓜尔豆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琼脂与刺槐豆胶,黄原胶与刺槐豆胶。
实验用品:小米、淀粉、食用碱、电磁炉。
首先,实验人员使用电子秤量取30g小米,不做任何处理,倒进电磁炉,加入一碗清水。待开锅后小火熬制10分钟。
随后,实验人员尝试放入食用碱和淀粉,熬制10分钟后,看看小米粥是否更加黏稠。
30分钟后,3碗小米粥熬制完毕。
实验人员使用一次性小勺搅拌小米粥观察,就黏稠度来讲,很明显是加入淀粉的较黏稠,而什么都不添加的则是清汤寡水的一锅清汤水,加入食用碱的黏稠度次于加入淀粉的。“放食用碱小米粥尝起来有碱味。”实验人员称。
实验结果:增加小米粥黏稠度的作用,淀粉食用碱。
*解答:“煮大米粥或小米粥时加入食用碱,米中的B族维生素会遭到破坏。B族维生素适合在酸性环境下,加入碱粉会破坏米粥的营养成分。”*说,但若熬制玉米粥,放碱有助于玉米里尼克酸的释放,则有利于消化吸收。
她建议,如果市民想喝更黏稠的米粥,较简单的方法是熬粥时加入糯米,以增加黏稠度。“粥较好还是多煮一会儿,让米粥呈现自然的浓稠状。”
如何辨别米粥是否添加了增稠剂?如果纯粹用米熬制的粥,会有一股浓郁的米香味,口感不会特别顺滑,粥的颜色也会因为米汤的缘故显得浑浊、发白。如果加了增稠剂煮出来的粥不会有米香,喝起来滑溜溜的,而且粥呈现一种透明状态。